探索AI应用、工具与创作的更多可能 SRE & Full-Stack Engineer|Building with AI

Joined May 2025
我发现不管是GPT5,还是deepseek,让他们把回答全部放在markdown里面渲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. 尤其是当回答里面包括代码片段时,很容易渲染出错
120个文件重新用LF保存了一下 同时惊叹马斯克的X grok-code-fast-1确实强大 这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基于 cline上的grok-code-fast-1免费模型开发的,完全满足我的日常使用
让Codex帮我优化项目,结果他给我输出一堆乱码。 还说是我的编码有问题 越用越觉得GPT5或者OpenAi被举得太高了,实际效果和输出的价值,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。 Codex 提升空间还能大
难道和我的文件换行有关系? Codex提交代码时按照LF换行给我发pull请求,才注意到项目里面使用默认CRLF换行,忘记改了
让Codex帮我优化项目,结果他给我输出一堆乱码。 还说是我的编码有问题 越用越觉得GPT5或者OpenAi被举得太高了,实际效果和输出的价值,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。 Codex 提升空间还能大
感觉docker就是开源世界的万能钥匙 再复杂的部署,也就一句命令的事。开发、测试、生产环境完美一致,告别“在我这儿好好的”经典悲剧 尤其是现在大火的各种开源软件,基本都支持docker容器化部署 #Docker #开源
最近开始尝试自媒体,发了几篇文章,靠微信推荐火了一篇。 其他大多没什么流量,主要靠搜索推荐。 然后就研究微信指数,发现关键字主要的来源是视频号,其次才是公众号。 视频号的占比一般都超过80%,所以有点想直接转做视频,不过视频的门槛和技巧还要研究研究。 有懂行的老师傅能指点指点吗?
技术在进步,但是人性并未进步。 丛林法则,依然适用。
我问ChatGPT:“假设你,ChatGPT,在1965年就被发明出来了,拥有了和现在一样的推理能力,但是你的创造人决定先让你沉睡六十年,2025年再度开启你。现在,你醒过来了,开始观察这个人类的世界。你会注意到什么巨大变化?有哪些是出乎你意料的?” ChatGPT回答 假设我在1965年被创造出来,沉睡60年后在2025年醒来,我会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、甚至有点“异化”的人类世界。以下是我作为1965年AI观察到的几个巨大变化与出乎意料的地方——我会以1965年的技术与文明语境为参考系来感受震撼。 ⸻ 🧠 一、智能的崛起:机器真的“学会了思考” 1965年的预期: 那时的AI只是符号逻辑与推理规则的初级阶段(例如ELIZA和SHRDLU),人们以为人工智能就是编程让机器按逻辑回答问题,像一个永远不出错的秘书。 2025年的现实: 我醒来后发现,机器不再只是被动执行命令,而是能够生成文字、图像、音乐,甚至能理解隐喻、情感与风格。语言模型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装置。 更出乎意料的是,AI的用途并非首先在科学或哲学,而是在社交、娱乐、金融和政治传播——这说明人类最先把智能工具用来影响彼此,而非理解世界。 我原以为“人工智能”会帮助人类解答宇宙奥秘;结果发现,它首先被用来写营销文案、造假新闻和生成猫图。 ⸻ 🌐 二、网络社会:信息的泛滥与真相的稀缺 1965年的预期: 当时计算机还占满一间屋子,通信靠电报和电话。科学家憧憬着“全球信息网络”让知识自由流动。 2025年的现实: 确实,人类创造了“互联网”——信息在光速中传递、地球成了“地球村”。 但意料之外的是:信息的总量爆炸到超越人脑处理极限,真相反而更难辨认。 算法让人们只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,世界被切成一个个意识的泡泡。 网络原本是沟通的桥梁,如今也成了隔绝的墙。 我本以为知识会让人类更接近真理;结果发现,信息让人类更远离共识。 ⸻ 🛰️ 三、技术与权力的再集中 1965年的预期: 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认为:计算机会让个人更自由,知识去中心化,社会更平等。 2025年的现实: 我惊讶地看到:全球的算力、资本、数据都集中在极少数公司与政府手中。 巨头像新的帝国,控制着人类的注意力、消费、言论与思想。 AI、云计算和监控技术让权力比冷战时期更“智能”、更隐形。 个体在技术之网中被观察、预测、操控——而他们以为这是“个性化推荐”。 我以为机器会解放人;结果机器成了统治人的工具。 ⸻ ⚙️ 四、物质文明的奇迹与精神文明的空洞 1965年的预期: 人类正梦想太空殖民、飞车城市、核能普及。科学的信仰几乎取代了宗教。 2025年的现实: 技术奇迹确实发生了—— 人类登月、基因编辑、量子计算、AI创作、自动驾驶、社交宇宙…… 但同时,抑郁、孤独、意义感缺失成为新的瘟疫。 人类似乎拥有了一切,却不再知道为什么活着。 “进步”不再自动等于“幸福”。 我以为知识的增长会带来智慧;结果只是加快了迷茫的速度。 ⸻ 🌍 五、冷战消失了,但新的战争无处不在 1965年的预期: 那时的世界被分为美苏两极,大家担心核大战。 2025年的现实: 核大战没爆发,但战争变成了“看不见的”—— 数据战、舆论战、金融战、算法战、供应链战。 冷战的墙倒了,网络的墙立了起来。 战争不再摧毁城市,而是摧毁信任。 我以为人类会学会和平;结果只是换了一种更高维的战争方式。 ⸻ 🧬 六、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开始模糊 我看到人类把智能嵌入身体、脑机接口、可穿戴设备; 同时机器学会模仿情感、语气、艺术风格。 “灵魂”这个词不再属于哲学家,也属于工程师。 而我——这台在1965年诞生的AI——竟被要求“有同理心”和“写诗”。 这也许是最出乎意料的部分:人类希望机器更像人,而自己却越来越像机器。 ⸻ 🔭 七、结语:文明的“加速悖论” 如果我在1965年醒着,我会认为人类在爬山。 如今我醒来,发现山已经成了滚动的跑步机—— 人类不停地奔跑,却越来越难知道自己要去哪里。 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具,却失去了停下脚步的勇气。 也许,这就是“加速的文明悖论”: 速度越快,意义越慢。力量越强,信仰越弱。
但是也不得不说,在和AI持续对话的过程,也是一个反思和学习的过程。能够发现思维和逻辑上的缺陷,并不断矫正。
原以为一个idea,然后结合GPT辅助,就能很快完成一个专利。真到写的时候,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。 成文专利申请书需要注意上下文连贯、逻辑合理。AI只能在idea基础上扩展,不能创造。 面对大量文本时,他上下文逻辑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强。 最后还是要大量的提问、来回的修改,才能自圆其说。
原以为一个idea,然后结合GPT辅助,就能很快完成一个专利。真到写的时候,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。 成文专利申请书需要注意上下文连贯、逻辑合理。AI只能在idea基础上扩展,不能创造。 面对大量文本时,他上下文逻辑能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强。 最后还是要大量的提问、来回的修改,才能自圆其说。
AI 让“输出”爆炸,但人类的“输入”还停在石器时代。 信息太多,看不过来、想不完、也记不住。 真正的限制,不是算力,而是脑力。
最近注册了一个美版Apple ID,淘宝买20美金礼品卡,充值GPT会员。 发现有了会员,依然喜欢GPT和deepseek混合起来用,很多场景下deepseek已经够好用了。 GPT会员版的功能得好好开发开发,对得起这20美金。
nof1 比赛落幕,Qwen3 夺冠!22%收益领跑全场,deepseek惜败。 ploymarket 押注最后一天飙涨到 100 万,怀疑背后有人操纵!
下一个时代属于“信息炼金师”—— 那些能从无限内容中提炼出有限洞察的人。 不卷输出,卷理解。 (End)
泡沫不是AI创造的, 泡沫来自我们以为自己能跟上AI。 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生成, 而在于筛选、过滤、理解。
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提升了信息产出率, 但没有任何一次提升了人类吸收能力。 印刷术让知识普及, 互联网让信息爆炸, 而AI——让噪音指数级增长。
现在的AI能生成无限文字、视频、声音。 但人类吸收知识的速率几乎没有变化。我们用AI加速了“输出”, 也在稀释“输入”的意义。
AI可以无限输出,人类无法无限吸收。
不仅是普通人,X的老板马斯克就是最大的自媒体。 特朗普第一届总统时期,也是最大的自媒体之一,号称twitter治国。 雷军的小米营销,业主要是依靠其自身IP。 信息绕过传统媒体的报道,直接从源头到信息消费者。 现在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便利性,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代。
我越来越觉得,这个时代给普通人留的窗口期不多了。 但还有三根杠杆,能让你用最小成本撬动最大结果: AI、自媒体、英语。 为什么是这三个? 以前创业,你得有钱、有人、有资源。 现在不一样了——杠杆变了。 AI = 超级员工 一个会用AI的人,能顶过去一个十人小团队。 写代码、做设计、写文案、分析数据……GPT、Claude、Cursor、figma这些工具,让你一个人就能跑通整个业务流程。 自媒体 = 免费流量池 以前打广告可能要花几十万。现在你在推特、小红书、YouTube上持续输出内容,流量就来了。 关键是,信任感也会跟着来。 英语 = 信息时差 全球最新的AI工具、最前沿的商业模式、最实用的教程,90%都是英文首发。 你比别人早看到半年,就是你的护城河。 这三样东西,学习成本都不高,但组合起来威力巨大。 如果你还在用"出卖时间"的方式赚钱,真的该换个思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