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6km
Joined December 2021
很矛盾,保护版权这样是对的,可是提高难度去搜国外作品又很不爽,全平台办会员钱包难受😣
因为不可抗力不得不关站了,希望能后会有期
有浓缩柠檬水还没啥绿叶水果的柠檬啊?目前,目前不知道有啥副作用,但是感觉便宜大碗还方便
AI不是让人偷懒,而是多了很多老师,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
黄仁勋:我每天都在用 AI,但 90% 的人用错 AI 他们把AI当拐杖... “我不是让它替我思考,而是让它教我不知道的东西,或帮我解决原本无法合理解决的问题。” “不要把AI当成拐杖,而要把它当成放大你思考的工具。” 大多数人都“用错了AI”,因为他们: 把AI当作偷懒的工具; 让AI替他们做该自己思考的事; 不去深挖问题,只是“让AI给答案”。 👉 换句话说,他们在降低自己的思考能力。 正确的AI使用方式 用AI拓展认知边界 → 让AI告诉他「他不知道的东西」; 用AI解决复杂问题 → 尤其是「自己无法合理解决的事」; 保持主动思考 → 永远由人主导问题,而不是由AI主导答案。 黄仁勋说: “问出好问题是一种高度认知的技能。” 作为CEO,他每天90%的时间都在问问题; 他下达的指令,其实都混杂在问题之中; 所以,提问本身就是思考和领导的方式。 💬 “你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问我问题。 提出好问题,本身就是一种高级认知。”
意义不是从“难度”里长出来的,它从“选择与删减”里长出来。--from chatgpt
BGMUP99 retweeted
这个实在太有趣了,忍不住让AI重写了一篇文章。 破案了!AI 疯狂喜欢用破折号的真相竟然是⋯ AI写的文章,总透着一股“AI味儿”。 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之一,尤其英文写作中,特别爱用破折号。 讲真,AI模型(尤其是GPT-4之后的版本)对破折号的滥用,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。 更逗的是,你还很难通过提示词(Prompt)去“纠正”它。 有网友在OpenAI的论坛上发帖,说他试了各种方法,比如“请不要使用破折号”、“请用更简洁的标点”,结果模型“好的,我明白了”,然后转头该用还是用。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诡异。 按理说,AI就是个“复读机”,它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来自它的训练数据。 但为什么偏偏是破折号——这个在现代英语里并不算最高频的标点——成了AI的“心头好”呢? 有意思的是,关于这个问题,业内目前居然**没有一个公认的、确定的答案**。 今天,咱们就来当一回侦探,结合一篇挺有意思的分析文章(来自Sean Goedecke),一起来扒一扒,AI这个“写作怪癖”到底是怎么来的。 几种“不太靠谱”的猜测 在揭晓那个最可能的答案之前,咱们先得“排雷”,把几个流传很广、但细想又站不住脚的理论给干掉。 猜测一:训练数据里本来就很多? 这是最直观的猜测:AI爱用,是不是因为它“学习”的材料——也就是整个互联网的英文文本里,破折号本来就用得很多? 这个解释,我第一个就不太信。 你想啊,如果破折号在人类写作中也这么普遍,那它就不应该成为一个扎眼的“槽点”,对吧?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“AI味儿”冲,恰恰是因为我们凭直觉感知到,AI使用破折号的频率 远高于正常人类的平均水平。 如果AI用逗号的频率很高,你会在意吗?不会,因为我们也都这么用。 所以,这个解释直接回避了核心问题:为什么AI会“偏爱”它? 猜测二:破折号“功能万金油”,AI“偷懒”? 还有一种理论,听起来有点“拟人化”。 说的是,AI在吭哧吭哧预测下一个词(Token)的时候,它其实也很“纠结”。 用破折号,就像是给自己留了个“后门”。 你想啊,一个破折号——它既可以引出补充说明,也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观点,甚至可以表示转折。 所以,AI是不是“算计”过了,觉得扔出一个破折号最“安全”,最“万金油”,能让后面的句子怎么接都行? 这个我也不太信。 首先,其他标点(比如逗号、分号)在很多语境下也同样灵活。 其次,我总觉得用“偷懒”或“留后路”这种人类的思维方式,去套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,有点……想当然了。模型只是在“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Token”,它并没有“耍滑头”的主观意识。 猜测三:为了“省钱”(Token效率)? 这个说法稍微技术一点,但也最容易被驳倒。 它扯到了一个概念,叫 Token效率。 简单科普一下:大语言模型处理文本,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处理的,而是把词打碎成一个个“Token”(标记)。 比如 "unbelievable" 可能会被拆成 "un"、"believe"、"able" 三个Token。 AI的计算成本和它处理的Token数量直接相关。 这个理论是说,AI是不是发现,用一个破折号(占1个Token),可以替代掉一堆啰嗦的连接词(比如 ",therefore," 或 "which means" 这种可能占2-3个Token的短语)? 用破折号,能“省钱”啊! Emmm……这个解释还是不太对劲。 第一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那个破折号明明可以被一个逗号(同样只占1个Token)完美替换。 比如AI常写的:"It's not X — it's Y." 这完全可以写成:"It's not X, it's Y." 谁也没比谁更省Token啊。 第二,你真觉得GPT-4o这种“庞然大物”,会在标点符号上搞这种“微操”来优化成本吗? 它要是真想省Token,少说点那些翻来覆去的“车轱辘话”(waffle less)不就完了吗?那省下的Token才叫多。 所以,上面这三个“主流”猜测,基本都被排除了。 那“真凶”到底是谁? 深入扒一扒:会不会是RLHF的“锅”? 讲到这儿,咱们就得聊点更深的东西了,一个在AI圈大名鼎鼎的词:RLHF。 全称叫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uman Feedback(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)。 这是啥玩意儿? 你可以把它粗暴地想象成AI的“岗前培训”和“绩效考核”阶段。 在模型(比如GPT-4)基本训练好之后,AI公司会雇佣成百上千的人类“标注员”(Raters),让他们去跟AI聊天,然后给AI的回答打分。 “这个回答太啰嗦了,差评!” “这个回答很友好,帮我解决了问题,好评!” 模型会根据这些人类的“好评”和“差评”,不断“反思”、“修正”自己的说话方式,让自己变得更“有用”、更“讨人喜欢”。 好,问题来了。 AI公司为了节省成本,肯定会把这种“打分”的工作外包出去。外包给谁呢? 答案是:那些生活成本较低,但又有大量英语流利人口的国家。 比如,OpenAI的主要RLHF团队,就设在非洲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。 这就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后果: AI的“品味”,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非洲标注员的“英语方言”给塑造了。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,就是“delve”(深入研究)这个词。 你发现没?GPT-4特别爱用"delve"、"explore"(探索)、"tapestry"(挂毯,引申为“蓝图”或“画卷”)这类听起来有点“拽文”的花哨词汇。 这就是因为,在非洲英语(作为后殖民地国家的英语变体)中,使用这种稍微华丽的词汇被视为“有文化”和“语言能力强”的体现。 于是,肯尼亚的标注员们看到模型用了"delve",大喜:“哇,这个词用得好,地道!高分!” 结果,模型就get到了:哦,人类喜欢我用“delve”,那我以后就多用! (这事儿还引发过一场大讨论,保罗·格雷厄姆曾吐槽过这个词,结果被很多印度和尼日利亚的学者给“教育”了,说他不懂文化差异。) 破折号,也是“非洲英语”的锅吗? 那问题来了:会不会破折号也是同样的情况? 是不是在尼日利亚英语里,大家平时说话就特爱用破折号,所以标注员们也更喜欢带破折号的回答? 这个猜测,简直太完美了,对吧?它解释了为什么“delve”和“破折号”会一起出现。 然而,原作者Sean Goedecke是个较真的人,他真的跑去查数据了。 他找到了一个“尼日利亚英语文本”的数据集,然后跑程序统计了里面破折号的出现频率。 结果你猜怎么着? 数据啪啪打脸。 数据显示,在那份尼日利亚英语数据集中,破折号的频率(占所有单词的比例)大约是 0.022%。 而一篇关于英语标点符号历史的论文指出,在当代通用英语文本中,破折号的频率波动范围在 0.25% 到 0.275% 之间。 看明白了吗? 尼日利亚英语(作为非洲英语的代表)使用破折号的频率,不仅不高,反而比通用英语 低得多! 所以,这条线索也断了。 “delve”的锅,RLHF和非洲标注员可能得背;但“破折号”的锅,还真甩不到他们身上。 真正的“嫌疑人”:19世纪的老书 好了,排除了这么多,我跟你说,下面这个解释,是我目前看到最靠谱、也最令人信服的。 它来自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察: 你发现一个“华点”了吗?GPT-3.5 根本不怎么爱用破折号! 这个“怪癖”,是从GPT-4(以及GPT-4o)才开始集中爆发的。 包括Anthropic的Claude和Google的Gemini,也都有这个毛病。 这就把时间锁定在了2022年底(GPT-3.5发布)到2024年初(GPT-4o发布)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。 从2022年到2024年,到底发生了什么? 答案只有一个: 训练数据的构成,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 你想啊,2022年那会儿,OpenAI他们训练模型,用的数据主要是从互联网上抓取的公开文本(比如维基百科、Reddit帖子、新闻网站),再加上从LibGen、Z-Library这类网站“搞”来的海量盗版电子书。 但是,当大模型的能力在2023年震惊世界后,所有的AI公司都疯了。 他们立刻意识到,高质量的训练数据,就是未来的“石油”和“黄金”。 互联网上的“垃圾”已经喂不饱新一代的模型了。他们需要更多、更优质、更干净的文本。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哪里? 实体书。 AI公司们(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等)开始了一场疯狂的“数据军备竞赛”,他们不惜重金,开始大规模地扫描、数字化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纸质出版物。 (Anthropic的法庭文件就披露了,他们从2024年2月开始搞这个事。OpenAI虽然没明说,但业内普遍认为他们干得更早、更猛。) 好,关键的连接点来了。 这些新扫描的实体书,和以前LibGen上的盗版书,有啥核心区别? 区别就在于——年代。 盗版电子书网站上的内容,大多偏向于当代文学和流行读物(比如《哈利·波特》、各种畅销小说和现代教材),因为这是网民们真正想下载和阅读的。 而AI公司要去“抢救”数据,肯定会把人类历史上所有能弄到的书都扫一遍,尤其是那些早已进入“公有领域”(Public Domain)的旧书。 这些书,大多是什么年代的? 19世纪末,和20世纪初。 现在,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那篇“标点符号历史研究论文”。 它里面有一个惊人的发现: 在英语写作中,破折号的使用率,恰恰在1860年左右达到了历史巅峰(约0.35%) 之后才慢慢回落,到1950年代后才稳定在0.25%-0.275%的水平。 你再品品: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(比如狄更斯、梅尔维尔),他们使用破折号的频率,比当代英语高出了近30%! 举个栗子,著名的《白鲸记》(Moby-Dick)一本书里,统计下来居然有 1728个 破折号! 真相大白了,不是吗? 这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: AI模型之所以疯狂使用破折号,不是因为它“聪明”地选择了什么万金油标点,也不是因为非洲标注员的偏爱。 仅仅是因为,在2023年这场“数据军备竞赛”中,它被强行“喂”下(预训练)了海量的、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“高质量”老书。 而那些书里——就TMD全都是破折号! 这个“写作习惯”,就像一种古老的“语法DNA”,被深深地刻进了模型的神经网络里。 总结,和几个没想通的“小疙瘩” 好,咱们来捋一捋这个“破案”思路: 1. 结构性解释(省Token、万金油):不太可能。GPT-3.5没这个问题,而且有反例(逗号)。 2. RLHF解释(标注员偏好):不太可能。非洲英语数据反驳了方言理论。 3. 训练数据解释(老书污染):可能性最大。 它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是从GPT-4开始爆发的(因为数据构成变了),也解释了为什么AI的用量会 高于 当代人类的平均水平(因为它的“教材”比我们的老)。 我个人(和原作者一样)最倾向于第三种:训练数据(特别是老书)的污染。 但是,这事儿还没完。 就算这个“老书理论”是真的,依然有几个“小疙瘩”,我还是没想通。 疙瘩一:《白鲸记》悖论 这是最大的一个困惑: 如果AI真的“饱读”了19世纪经典,为啥它写的东西读起来一点也不像《白鲸记》或《双城记》? 它只是“偷”了人家的标点符号,却没学会人家那套华丽、繁复、古老的文风? 这个问题,我倒有个自己的猜想。 这可能正是我前面说的“分层训练”导致的一个“缝合怪”结果。 你可以这么想象: 1. “预训练”阶段(Pre-training): AI像个婴儿,被关在小黑屋里,强行“吞”下了《白鲸记》在内的数万亿Token。它在这个阶段学会了语法、词汇、事实,也顺便学会了“破折号”这个深入骨髓的“口头禅”。它此时的“灵魂”是19世纪的。 2. “微调”阶段(SFT & RLHF):AI长大了,被放出来“岗前培训”。 成千上万的21世纪标注员(包括那些肯尼亚人)开始“掰”它的说话方式,强迫它用21世纪的、礼貌的、友好的、客服式的“当代风格”说话。(比如“我很高兴为你服务”、“作为一个大语言模型……”) 所以,你最终看到了一个“人格分裂”的AI: 它拥有一个“19世纪的语法之魂”(所以爱用破折号),却被迫披上了一件“21世纪的客服外衣”(所以说话像个AI助手)。 这事儿是不是还挺赛博朋克的? 疙瘩二:RLHF真的“无辜”吗? 另一个可能,也许RLHF也不是完全“无辜”的。 虽然“非洲方言”理论被否了,但有没有一种可能:破折号本身,就是让文字读起来更“口语化”? 你想,咱们聊天时,不就是经常“呃……”、“那个——”、“我意思是——”这样吗? 破折号在功能上,确实能模拟这种“停顿”和“补充”。 也许,标注员们(无论他们在哪)只是单纯地觉得:“哇,这个回答用了破折号,显得不那么死板,更像在‘聊天’,我喜欢!高分!” OpenAI的CEO萨姆·奥特曼(Sam Altman)好像也在一次采访里模糊地提过,他们“(有意)加了更多破折号,因为用户们喜欢这种风格”。 如果是这样,那它可能和“老书理论”是共同作用的: 老书(预训练)给了AI使用破折号的“能力”和“高概率”;而标注员(RLHF)则“强化”并“奖励”了这种能力,让它变本加厉。 尾声:Hacker News上的“插曲” 原作者的文章发出去后,在Hacker News(一个程序员的“豆瓣”)上火了。 评论区里又冒出来一个有意思的理论,来自Medium(一个博客平台)的CEO。 这位CEO说: “都别猜了,我告诉你们为啥!因为Medium是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源。而在Medium上,我们系统会自动把用户输入的两个连字符(`--`)转换成一个标准的破折号(`—`)。肯定是这个原因!” 这个解释,恕我直言,简直离谱。 他(和很多技术宅一样)完全搞错重点了! 咱们讨论的不是AI用了哪个特定字符(是`—`还是`--`),咱们讨论的是它为什么要去使用这个标点的“功能”。 也就是那种“打断-补充-转折”的语法功能! 就算AI的训练数据里,把很多“连字符”(hyphen,如 "state-of-the-art")因为OCR错误或自动转换,都识别成了“破折号”(em-dash)。 那也只会让模型学会“错误地”在“state-of-the-art”这种地方用破折号,并不会让它学会在句末用破折号来代替“因此”啊! 这完全是两码事。 所以,绕了一大圈,我个人还是最站“19世纪老书”这个理论。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我们发现,AI这个看似“智能”的庞然大物,它的行为模式,很多时候可能源自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、甚至有点“蠢”的原因。 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,就像一块“数字考古”的化石。 它藏着AI大模型“进化”的秘密。
关于 ChatGPT 为什么喜欢用破折号,这个问题的原因似乎现在还没有定论,不过刚看到一篇博客分析这个问题,还挺有趣。 先说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AI 特别喜欢用 "delve"(深入探究)这个词。 这个现象的答案是已知的:RLHF(人类反馈强化学习)。 简单说,AI 模型训练的最后一步,是雇佣大量的人类“导师”来给它的回答打分。OpenAI 雇佣的导师很多在肯尼亚、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。而在这些地区的“非洲英语”中,"delve" 是一个非常常用且得体的词汇。 于是,当 AI 用 "delve" 时,非洲的导师们觉得“这话说得不错”,就给了高分。AI 就此学会了:“哦,客户喜欢我用‘delve’。” 那么,破折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? 作者顺着这个思路去查证:是不是非洲英语里也特别爱用破折号? 结果,并不是! 尼日利亚英语破折号的出现频率(每词 0.022%)远低于普通英语的平均水平(0.25% 到 0.275%)。 这说明,“深入探究”(delve)和“破折号”(—)这两个 AI “口音”,来源并不相同。 作者最终发现了一个决定性的线索:时间。 大家回忆一下,2022 年底的 GPT-3.5,其实并没有这个毛病。这个“破折号上瘾症”是在 GPT-4 和 GPT-4o 身上才集中爆发的。 不只是 OpenAI,谷歌和 Anthropic 的模型,包括一些中国的大模型,都开始用破折号。 那么,从 2022 年到 2024 年,所有 AI 实验室的训练数据,到底发生了什么共同的变化? 答案是:AI 公司的“数据荒”来了,它们开始疯狂“喂”AI 吃书——特别是“旧书”。 在 2022 年,AI 主要吃的是互联网上的公开数据、盗版电子书(比如 LibGen 上的)。但很快,这些数据就不够用了,而且质量良莠不齐。 为了让模型变得更“有文化”、更“高质量”,AI 公司们(法庭文件显示 Anthropic 在 2024 年 2 月开始了这项工作,OpenAI 只会更早)启动了一个庞大的工程:大规模扫描实体书,把纸质书数字化,作为训练数据。 好了,破案的最后一块拼图来了。 既然 AI 吃了大量(可能是几百万册)扫描的纸质书,那么这些书是什么年代的呢? 盗版电子书网站上的书,大多是当代流行读物。而 AI 公司为了“填饱肚子”并绕开版权,扫描的书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更古老的、已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。 作者找到了一个关于英语标点符号使用频率的研究,它显示: 破折号在英语文学中的使用频率,在 1860 年左右达到了顶峰(约 0.35%),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使用率,远高于当代英语。 作者举了个例子:著名的《白鲸记》(Moby-Dick,1851年出版)一书中,破折号出现了 1728 次! 真相至此水落石出: 我们现在用的最先进的 AI,它的“标点符号观”并不是从 2020 年的互联网学来的,而是从 1890 年的旧小说里继承的。 AI 公司们为了获取“高质量”的语料,把大量 19 世纪末、20 世纪初的文学作品喂给了模型。AI 忠实地学习了那个年代的写作风格——其中就包括对“破折号”的狂热喜爱。 当然,作者也承认,这仍然是一个基于证据的推测,还有一些小疑问没解决: 1. 为什么 AI 只学会了用破折号,却没有学会像《白鲸记》的船长那样说话? 也许模型只是吸收了标点符号这种“潜意识”的风格,而没有吸收具体的用词? 2. 有没有更简单的解释? 比如,Sam Altman 曾随口提过,他们发现 RLHF 的人类导师“似乎更喜欢”带破折号的回答,觉得那样更“口语化”,所以就“多加了点”。 不过,综合来看,“扫描旧书”这个理论目前是最有说服力的。它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 GPT-3.5 不会,而 GPT-4 之后的模型(它们都大量训练了新的书籍数据),然后集体对破折号“上瘾”了。 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:seangoedecke.com/em-dashes/
3
6
2
56
爸妈妻娃,其他请充值10000元/月办理VIP
微信正在灰度 2 个“能要命”的功能:微信批量撤回、群始终接收4位领导的消息 appinn.com/wechat-bulk-recal…
以后AI的发展会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每个人都会,但是这就像做饭菜的人会很厉害,有的人厉害,但是他不想做,就在市面上出现了餐馆AI以后也是这样子的人就自己琢磨和研究的人就让这些人来为他做,实现目标即可
今天和小侄子聊天,感觉10后真的不会pc,他们打游戏都是在iPad和手机上,手表还有拍照📸
我觉得是有时候我发音带有气泡音,结果被同事形容说有时候我喉咙里开拖拉机,我的天,他怎么想到这样的形容,语言能力好强啊
我今天很牛的是把如果雨之后用真声唱上去了,还是请老师指导一下有效果,开心
BGMUP99 retweeted
现在内存全球缺货 我们库存有很多DDR4 DDR5笔记本内存条 欢迎购买,美光顶级内存条,质保2年,别家都是引流的没货,我家有库存几千条 购买方式,京东搜索 “懒猫微服”,去店铺买内存条,内存条薄利,不讲价,感谢老板们
48
5
4
193
现在看帖子,练成了这个是引流,忍住不要评论,这个视频要你看到最后那就是套路,前面都是废话,这个推的互fo就是矩阵号(机器人)block,活人感越来越难找了 web4.0就是人机互搏的时代吧
昨天和朋友聊天,我说我会和AI聊一些健康问题,他说你可以去医院可能更快速,我其实想表达的是我很信任AI到了医生的程度,可是他却站在了不信任的一面,认为医生更具有信任度
极其讨厌用类比讲道理,但是你会发现无法同频共振的人,你就得用通俗易懂的类比,即使逻辑不对,一个猴一个懂法吧
虽然知道是连环坑,还是早跳为敬 估计app里面会有收费项目,然后我还会买了发出来让大家都买,因为那时候课程和app之一肯定会涨价
影视飓风 49 块除了课程还送一个专业相机,真的超值...(试了下飓风相机直拍 live 功能非常赞)
大家担心中国进入到什么文化大革命时期,怎么可能,现在你能用手机建政那就是民国时期,国家的初心还是把国家搞好的,但是巨轮开往哪里需要的不是动力系统,是一艘船的配合,现在有点🤦‍♂️,但是要相信海面不止一艘船,他们也怕被撞上
近期,川普一定会和中国会谈,不要信他的吐槽
个人简单总结:有氧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最好
想不到上次靠一个简单呼吸就可修复游泳的一个bug火了 下面我帮你再修复一个bug:长跑。 为啥我强烈建议你把长跑换一种方式,先看图片,问个直观问题:这两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体型,你更喜欢哪个? 几乎所有人不加思索,当然选右边的。 那就对了,右边是短跑运动员,体型是所有人梦想,左边是长跑运动员,几乎肌肉都被消耗掉了。 如果你仍然执意选左边,那应该先问问你女友。 其实方法很简单:把每次长跑一小时,换成极速冲刺跑8次100米,每次间隔1-2分钟。这样加上前面热身,顶多半小时搞定,但跑到5次以后,绝对心脏炸裂。后面速度也慢下来,但不必在意,尽力就可。 一周2-3次,再稍微控制下饮食,很快你就拥有短跑运动员的体型。 为啥会有这么大差异?核心是两种运动的 “能量逻辑” 完全不同:短跑是 “瞬时爆发型” 运动,比如 100 米、200 米,需要身体在几秒到十几秒内调动大量快肌纤维 —— 这种肌肉纤维的特点是收缩快、力量强,能帮你瞬间冲出去,但容易疲劳。为了支撑这种爆发,身体会主动囤积 “有力量的肌肉”,同时因为运动时间短,不会过度消耗肌肉和脂肪,所以体型会偏向紧致有力量; 而长跑是 “持续消耗型” 运动,比如 5 公里、马拉松,需要身体长时间稳定供能,这时主要靠慢肌纤维工作 —— 它收缩慢、耐力强,但力量弱。为了减少跑步时的 “负担”,身体会主动 “减重”:先掉多余脂肪,再掉非必要的肌肉(包括维持体型的快肌纤维),甚至会分解部分蛋白质来供能,久而久之,体型就变得纤细,但也失去了肌肉的支撑力。 我不推荐长跑,因为有很多“隐性痛点”: 关节 “慢性磨损”:长时间重复落地动作,膝盖、脚踝、髋关节要承受体重数倍的压力,很多人跑半年就开始膝盖疼、脚踝肿; 肌肉 “过度消耗”:不是 “瘦” 就是好,长跑掉的不仅是脂肪,还有维持基础代谢的肌肉 —— 肌肉少了,基础代谢会下降 时间 “隐形浪费”:想靠长跑达到锻炼效果,至少要跑 30 分钟以上,还得算上热身、拉伸、换衣服的时间,对上班族来说,每天挤 1 小时出来太难 心理 “枯燥内耗”:绕着操场跑 10 圈,或者在马路上盯着前方无止境跑,过程中满脑子都是 “还有多久结束”,越跑越焦虑,根本没体会到运动的快乐,反而成了一种 “任务负担”。 试试短途冲刺跑,反而能避开痛点,还能拿到更实在的好处: 省时间,效率高:每次只需要 20-30 分钟(包括热身),小区找个直道就可完成。 护关节,少损伤:冲刺时间短,落地次数比长跑少很多,关节承受的总压力反而更小; 增肌肉,提代谢:冲刺主要调动快肌纤维,练完后身体会主动修复、强化这些肌肉 —— 肌肉量增加了,基础代谢会跟着提 不枯燥,易坚持:冲刺时注意力会集中在 “发力” 上,慢走时能歇口气,一紧一松的节奏不容易让人觉得累;而且每次冲刺后,身体会分泌更多内啡肽,那种 “爽感” 比长跑的 “疲惫感” 更让人上瘾,反而会期待下次运动。 “找对方法”—— 不用逼自己扛着疲惫跑几公里,用短途冲刺的 “巧劲”,反而能让身体更轻松地变健康。
太好听了,我反正是用AI写不出来这么好的歌 music.apple.com/cn/album/iri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