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工具,是帮用户完成一件事。
好工具,是给用户能力去完成他想做的事。
两者的区别,决定了产品的天花板。
但产品人面临着真实的摩擦力,能力需要学。 小工具不需要。
用户要的是立刻可用。 产品要的是长期价值。
这个矛盾,在 AI 时代更尖锐。
AI 产品的困境是: 我们想给能力,但不知道从哪个场景入口给。
做成小工具,用户秒懂,但没前途。
做成平台,能力无限,但用户不会用。
场景是入口,能力是深度。
用户从具体场景进来,立刻有结果。
然后在使用中,在各个场景里打开一扇扇门,摸到能力的边界。
好能力的设计,必须可组合。
用户第一次用,解决了问题。
用户第二次用,发现新用法。
用户第十次用,创造了自己的玩法。
如何设计这个发现之旅,我们还要多多努力。
工具型产品创业,有个共识是:上手要简单,要让用户尽快达到 aha moment 并付费。
这个共识没错,但对创业的用途不大。就像有人跟你讲:饮食要健康。
这共识还有个陷阱:容易把产品直接简单化。比如做成在特定场景下,非常简单好用的小工具。如果推广渠道合适,也有机会快速获取到第一波用户。
然后,用户会开始提各种需求,好用的小工具,会开始复杂。到一定阶段,甚至需要推翻重来。这过程中,奔着简单而来的原有用户,有可能会流失掉。或者为了兼顾简单和复杂,开始在产品上打各种补丁。
以上故事的背后,是通过简单,先吃到了第一口糖。最大的陷阱是,吃过第一口糖后,就会忍不住想吃第二口、第三口,鲜有愿意停下来,先饿上一段时间,重新思考并打磨产品,后续再继续吃糖的。
于是有了一个做工具型产品的非共识: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单易用,而是要想清楚究竟要满足什么用户需求,产品整体如何设计。
如同建房子。先有愿景,有蓝图。接着挖地基、搭结构。然后一层一层建。每建一层,可以邀请合适的用户进来住住。这时大概率是住着不舒服的。
先整体再部分,先复杂再简单,或许才是做工具型产品的正确方式。历史上可借鉴的案例故事是:Notion、Figma、Linear 等产品。
AI 时代的工具,更像一个个房子,用户入住后,需要和 AI 一起产生上下文,一起去做事。
AI 时代的好工具,不再会是各种各样的锤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