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励犯错,才能学会英语 不准犯错:扼杀孩子们进步的可能性 顶尖认知心理学家Adam Grant: 早犯错,多犯错 每天至少犯200个错误=快速学外语
一种可能:学校的英语课 违反基本的认知科学
2
43
1
170
这些油管的宝藏雅思频道推荐给你 English class 101:从听、说、读、写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,课程节奏不快,很适合雅思小白学习 Arnel's Everyday English:非常牛的一位语法老师!她的语法教学比市面上的一些机构还要好
ru yang retweeted
抗阻运动,心血管的“全能守护者” 生活中多数人做得最多的就是跑步、走路等有氧运动,很少做抗阻运动。 2025年7月,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》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:抗阻运动堪称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“全能选手”——不仅能提升心肺功能,还能同步稳住血压、血糖、血脂! 试试这4个“零门槛”抗阻运动 1. 自重深蹲 自重深蹲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运动:双脚与肩同宽站立,脚尖自然向前,缓慢弯曲膝盖下蹲,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坐椅子,直到大腿几乎与地面平行。保持背部挺直,腹部收紧,再通过下肢发力恢复站姿。 2. 臀桥运动 仰卧,双腿弯曲,双脚与肩同宽踩于地面。发力时将臀部向上抬起,使身体从肩膀到膝盖呈一条直线,在顶峰处感受臀部肌肉收紧,停留1-2秒后缓慢下放。 3. 墙壁俯卧撑 双手抬起与肩同宽,指尖触墙后,手掌平放在墙上。弯曲手肘,直到前额轻触墙面。训练时注意收腹、沉肩,保证身体一线。 4. 弹力带及器械训练 可以用哑铃、沙袋、弹力带等方式增加外加阻力。可以在家中或健身房进行,初次可由专业教练指导,确保正确姿势和安全性。 例如,哑铃推肩(可用水瓶替代): 坐或站立,双手持哑铃举至肩部,掌心向前。垂直向上推举,直至手臂伸直,然后缓慢下放。此动作能增强肩部与上肢力量,缓解肩颈压力。
2
132
402
渗透性学习法:框架先行 (学语言和其它学科均通用) 意即先理解整体结构 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错, 多来几个回合就豁然开朗了 杨振宁先生提倡的渗透性学习方法, 和顶尖认知心理学家Adam Grant完全一致
杨振宁:渗透式学习法与中西教育之别 ——由新及旧,框架先行,细节反刍 在AI时代仍是最先进的学习方法,可与AI完美结合 (本条为我今年以来关于杨振宁先生推文的集结) 我最佩服杨振宁先生的3点 1. 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: 杨-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的重要性远远超性宇称不守恒的诺贝尔奖成果 2. 自己活得极其精彩:幸福的原生家庭(父亲为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,归国担任西南联大教授)、事业上成果迭出;自己的两次婚姻(先娶国军将领杜聿明之女杜致礼,82岁娶翁帆) ,在中美之间的取舍均是显示其智慧和决策水平,没有如邓稼先等同学经历非人考验。 3. 对青少年学习方法和个人成长的洞见超越时代和国别 a) 渗透性学习法 b) 发现/培养/发展自己的兴趣:兴趣->准备->结果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, 戴森认为他的成就和品味仅略低于爱因斯坦和狄拉克, 与费曼比肩。 作为与李政道共同成为首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, 他打破了国际上对华人/中国人智力次等的印象。 当然他也引起极大争议,毁誉均极强烈; 1. 与李政道的恩怨 2. 国籍转换与中美取舍:35岁获得诺贝尔奖时持中华民国护照、1964年加入美国籍,2005年回归中国籍 3. 与翁帆的忘年恋(82岁vs28岁) 我的个人看法是:他首先是学者,做到对人类的贡献同时追求个人幸福,不能对个体强求过多。 1. 渗透性学习法与年轻人的机会 迅速进阶,从全景反观细节, 不要停留在原地死磕(容易导致见树木不见森林) 2. 机会在新领域:如同挖金矿,新矿容易挖到宝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15… 2. 杨振宁给年轻人的建议👇 选择有发展的领域, 比单纯聪明或努力更重要。 将你的天线伸得远远的,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背景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58… 3. 杨振宁:盯住领域里最牛的那几个人 他们就是方向🧭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27… 4. 最好的学习机会 当直觉与书本不一致时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41… 5. 杨振宁谈读书:人生有限,“要学会挑重点,跳着读”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74… 6. 直觉:如何成为世界顶尖高手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14… 7. 中西教育比较 东方教育出来的孩子谨小慎微 美国教育体系更适合聪明孩子:上限高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79… 8. 直觉先于逻辑 直觉和灵感这类非逻辑思维的"触角可以伸得非常远", 往往在没完全看清时就抓住了其精神。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79… 9. 杨振宁传记:如何培养杰出的青少年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33… 10. 杨振宁高能讲座:个人成长历程和经验教训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30…
9
94
1
348
刚刚刷到一个不错的英语学习网站:ReadWorks 网站提供提供大量分级阅读材料,内容涵盖小说、新闻,诗歌,科普文章等等,支持按难度、词汇量、字数等筛选适合你的内容,这就可以非常精准匹配我们当前的英语能力,还有音频朗读和关键词汇解释,以及课后练习题巩固学习。 readworks.org/
ru yang retweeted
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领域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这个领域的常识和关键概念。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“最少必要知识”。 “MAKE”: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。
最近发现 如果你完全不懂某领域,建议你先认认真真,老老实实,的低下头好好学习一下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,AI 只会帮助那些能分辨内容好坏的人,而不是每个人 建立基础认知框架之后,再用 AI 开始直接帮助自己构建一些内容,而不要在意自己构建出来的东西是否简陋 重构大脑+强化输出
ru yang retweeted
有位开发者,在学习新概念英语时,想要练习听力和跟读发现还得单独找音频,而且很难精确定位到具体句子,学习效率非常低效。 于是,开发了 NCE Flow 这个开源工具,将新概念英语四册教材制作成可在线点读的系统,更高效地学习英语。 支持点击任意句子即可播放对应音频,还能自动高亮跟随当前播放内容,提供中英文对照、纯英文、纯中文三种显示模式,可以按照个人学习习惯调整。 GitHub:github.com/luzhenhua/NCE-Flo… 主要功能: - 句子级精准点读,点击任意句子立即播放对应音频; - 三种语言显示模式,支持中英对照和纯语言学习; - 播放倍速调节和连读模式,适应不同学习节奏; - 学习进度追踪和课程收藏,方便复习和管理; - 基于 Apple 风格界面设计,支持深浅色主题切换。 提供完整的四册教材内容,通过 Docker 部署或访问已部署好的在线网站即可开始学习。
15
290
1
1,174
ru yang retweeted
没想到啊!昨天分享的费曼学习法,大家热情太高直接干到了180k! 更让我意外的是,我发现咱们昨天聊的可能只是“经典版”,AI加持下已是2.0升级版! 费曼学习法升级版:双向费曼技术,用AI+输出驱动,深度内化知识! 传统费曼四步太被动?试试这个AI时代变体:解释概念→AI实时反馈→迭代输出成果(如代码/流程图)。 从“知道”到“会用”,学习效率翻倍! 1. AI辅助反馈循环 向AI解释概念,AI评估清晰度/准确性,指出漏洞。如“零向量为什么必须存在?” 反复修正,直到像教小孩一样简单。即时反馈,避开找人尴尬,知识缺口秒识别! 2. 输出驱动学习 别止于解释!转化成果:画流程图、写教学大纲、敲代码。AI多维打分(准确/完整/创新),建议优化。 迭代后,理解从浅入深,记忆长效:输出=内化! 3. 五阶段实施流程 - 拆概念+设目标(选线性代数“向量空间”)。 - AI解释+反馈。 - 补缺口(AI提问题,搜资源)。 - 创建输出+迭代(做教学笔记)。 - 归档复习(建知识图谱)。 - 从小步开始,1周见效! 借助 AI 的精准反馈和深度输出,告别学习焦虑,建立元认知,让你在职场上实现滚雪球式成长 试试双向费曼:挑个概念,向AI解释+输出。评论区有原文! x.com/servasyy/status/197871…
22
260
11
1,020
ru yang retweeted
查了一下,才发现我原来一直在用费曼学习法方式学习 费曼学习法的四个核心步骤,以下是该方法的典型实施流程,通常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一个循环: 选择概念并记录:挑选一个你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点,在纸上写下它的名称,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初步总结你已知的全部内容。这一步帮助你明确目标。 假装讲解给孩子听:用最简单的语言,像教给一个4岁小孩一样解释这个概念。避免专业术语,使用日常词汇和类比。如果能流畅讲解,说明你已理解;如果卡壳,就标记出空白点。 识别并填补空白:回顾卡住的地方,返回原资料(如书籍或笔记)学习缺失知识,然后重新尝试讲解。重复直到能完整无碍地解释。 简化与优化:进一步精炼你的解释,使用比喻或故事让它更简洁生动。最终目标是能用一句话概括核心本质,这时你真正掌握了它。 为什么有效? 费曼学习法通过“教学输出”激活大脑的主动加工机制,能显著提升记忆保留率和理解深度。 如果你想实践,从一个小概念开始试试
用费曼学习法真的是太爽了, 感觉学习像开了挂一样, 后面找机会聊聊用费曼学习法实现对个人的复利式增长的方法。
24
405
14
2,054
ru yang retweeted
久坐超2小时血液黏度显著上升 《血栓研究》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:当人们久坐2小时后,脚部静脉的血液黏度就会显著增加,容易形成下肢血栓。 “踝泵运动”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,最简单、方便、经济、有效的方式之一,无论坐着、躺着都能做。 《创伤外科杂志》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5分钟的踝泵运动能够显著增加下肢静脉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,从而改善下肢静脉血流。
BBC 6 Minutes English: 英语总攻点 八个月前,我孩子初听时一脸蒙, 一小时精听4个后就适应了。 这个主题非常广泛,从糖🍬的危害、脑腐、营养均衡、运动🏋️的价值,到气候变化、动物园存在的合理性,知识性、思辨性兼具; 每集六分钟却有点深度,还能引发思考和讨论,因此也适合亲子学习。我之前要孩子听了大约60集,当作科普通识课程了,这样和孩子讨论一般话题就容易开口 中级英语听力的分水岭-->青少年+成年人 非常适合用来练习影子跟读+测试听力水准 BBC非常贴心地准备了音频+文本+练习题 还每集邀请一名口音奇特的嘉宾参与 影子跟读: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高效方法 一石三鸟:将听力词汇转化为阅读词汇; 打开口语+校正发音 听这个节目没有压力就可以随意听普通播客
导航贴: 1. 我的英语通关路: 从英渣到奥派经济学著作译者/英语撰稿人(发表50万字),与佩雷斯总统畅谈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891… 2. 各年龄段英语学习规划暨资源包/青少年英语护航营/成年人学习营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39… 3. 技术流学英语,一年英语自由的底层逻辑和路径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896… 4. 我带孩子学英语的经验和教训:11岁,C1水平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892… 5. 以色列科创和青少年创造力(用前沿技术表达想象力)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28… 6. AI时代的青少年职业机会与路径:数字资产+个人品牌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19…… 7. 蓝V之家: 优质内容创作者社群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37… 8. AI时代英文圈的前沿智识 x.com/ReynoldDai/status/1939… +v: reydai
他从不学语法,3个月能和外国人聊天了 今天刷到一个英文帖子,标题就4个字: "别学语法" 评论区瞬间炸了。 有人骂他误导人,有人说这是懒人借口,有人说没有语法怎么可能学会英语。 但这个人接下来说的话,让所有人沉默了: "我学了5年语法,背了3000个单词,遇到外国人还是说不出话。" "后来我停掉所有语法书,3个月后能和老外聊天了。" 这个帖子来自Mezzoguild博客的一个语言学家Donovan。 他说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 你学不会英语,不是因为语法不够好。 是因为你把80%的时间都花在了语法上。 想想你学英语的经历: 背单词 → 学语法 → 做习题 → 背更多语法 现在完成时、过去完成时、虚拟语气、倒装句... 每个都学得明明白白。 但遇到老外,还是: "I... uh... yesterday... go... shopping?" 为什么? 因为你的大脑在说话时,根本来不及调用那些语法规则。 Donovan说,语法学习最大的问题是: 它让你以为"知道"等于"会用"。 但其实,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能。 就像你可以背出游泳的所有动作要领,但不下水,永远学不会游泳。 英语也一样。 他的方法很简单: 停止学语法,开始说整句。 第1步:收集100个"整句" 不是单词,是整句话。 比如: "Can I have a coffee?" "Where is the bathroom?" "I don't understand, can you repeat?" "That sounds great!" "Let me think about it." 这些是你每天都会用到的完整表达。 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用"Can I"而不是"I can"。 不需要懂这是什么语法结构。 你只需要知道:这种情况,这样说。 Donovan说,他学爱尔兰语时,就是用这个方法。 他买了一本书,全是日常对话,带音频。 他不问为什么这样说,只是观察母语者怎么说,然后模仿。 一个句子,他会练一整天。 说出来、写下来、造新句子、Google搜这个句子看别人怎么用。 一周下来,这个句子就刻在脑子里了。 一个月收集30个句子。 三个月就有90个句子。 90个日常高频句,够你应付大部分对话了。 第2步:在真实对话中用出来 Donovan强调: 收集句子不是目的,用出来才是。 他的方法是找语言交换伙伴(免费的)。 在HelloTalk或Tandem上找个想学中文的老外。 你教他中文,他教你英语。 每次对话前,准备3-5个你新学的句子。 想办法在对话中用出来。 比如你刚学了"That sounds great"。 对方说周末想去爬山,你就说"That sounds great!" 用了一次,这个句子就是你的了。 不是背下来的,是用出来的。 Donovan说,一个句子只有在真实对话中用过至少3次,才算真正掌握。 第3步:遇到错误,收集新句子 对话中,你肯定会卡壳。 想说"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",但不知道怎么说。 这时候: 不要去查语法书。 直接问对方:"How do you say... I think this idea is good?" 对方会告诉你:"You can say 'I think it's a good idea.'" 记下来。 这就是你的新句子。 下次对话再用一次。 就这样,你的句子库会越来越大。 而且都是你真正会用的句子。 不是教材里那些"The cat is on the table"。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? 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发现: 说话练习的学习者,远远超过只做理解练习的学习者。 因为说话时,大脑同时激活了语法、词汇、发音所有元素。 而且说话依赖工作记忆,会加强这些元素之间的连接。 理解练习(比如做语法题)不会建立这种连接。 因为答案是给你的,你的大脑不需要自己生成。 更重要的是: 研究显示,过度关注语法正确性会阻碍流利度。 因为你会犹豫、过度分析,打断自然的对话流程。 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说: "明确教授语法,对提升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作用。" "甚至可能有害,因为它占用了本该用来真实交流的时间。" 残酷但真实。 你背的那些语法规则,90%在真实对话中用不上。 照着做的版本 第1个月: - 找一本日常对话书(或用ChatGPT生成100个常用句) - 每天学1个新句子 - 说出来、写下来、Google搜这个句子 - 每天15分钟,30天=30个句子 第2个月: - 在HelloTalk找语言交换伙伴 - 每周至少2次对话,每次15-30分钟 - 每次对话准备3个新句子,想办法用出来 - 对话后记录3个你想说但不会说的句子 第3个月: - 继续对话,每周3-4次 - 开始尝试"自由对话"——不提前准备句子 - 卡壳时直接问对方怎么说 - 每次对话后复盘:哪些句子用得顺,哪些还不熟 3个月后: - 能进行15-20分钟的日常对话 - 有150-200个你真正会用的句子 - 不再害怕开口 - 语法?自然就在句子里了 常见质疑 "不学语法,说出来不都是错的吗?" 是,会有错。 但母语者不在乎。 他们在乎的是:你能不能表达意思。 "I go shopping yesterday"虽然时态错了,但每个人都听得懂。 而你纠结10秒钟想"是went还是have gone",对话早就过去了。 Donovan说他见过很多人能写出完美的句子,但不能进行基本对话。 也见过很多人语法一塌糊涂,但能聊得很开心。 哪种更接近"会英语"? "那我永远说不对怎么办?" 不会的。 当你说了几百次"I went shopping",大脑会自动记住这个模式。 下次你要说"I went to school",自然就会用"went"。 这叫"隐性学习"——不是通过规则,是通过大量使用。 小孩学母语就是这样。 没人教他们语法,但他们说得比你准。 "我还是想学点语法怎么办?" 可以,但排在最后。 前3个月:只说句子,不碰语法。 3个月后,如果你想提升,可以看一些语法。 但这时候看语法,你会发现: "哦,原来我一直在用的这个句型叫现在完成时。" 你是在给已知的用法贴标签,不是在学新东西。 这种学法,才有用。 最后 那个博主Donovan说了一句话: "如果你学了2年语法还不敢开口,那不是你的问题,是方法的问题。" "语言不是知识,是技能。" "你不能通过做题学会游泳,也不能通过背语法学会说话。" 现在就停掉语法书。 去找10个你每天都会用到的句子。 说出来。 用出来。 3个月后,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。
母语视听法学英语:2-3个月打开口语 视听输入+影子跟读:音画同步,降低认知难度 1小时=10,000词;1个月=45万词 推荐10个优质YT vlog博主,常看视频,轻松学英语 1. Linguamarina (Marina Mogilko) 俄裔博主,用多语言背景制作旅行 / 生活 / 语言学习 vlog,语速适中,带有解说 2. Sabrina Cruz (Answer in Progress) 年轻加拿大女生,用 vlog + 教育内容混合 表达人生思考与日常见闻 3. Sharmeleon (Sharla in Japan) 常年在日本生活的加拿大女性 vlog 博主, 生活日常 +文化交流类内容。 4. Rosie McClelland英国青少年歌手 + vlog 主播, 记录学校、音乐与日常生活。 5. Nuria Ma分享生活、穿搭、清洁整理等主题的 vlog,语言生活化,轻松听懂。 6. Sydney Serena“A day in my life” 类型 vlog,记录生活的点滴,非常贴近日常英语表达。 7. Ami Yamato虚拟博主,以动画 / 3D 角色形式 vlog,话题轻松,画面有趣。 8. Reina Scully日美混血博主,旅行与文化类 vlog 丰富,语言水平适中。 9. RinRin Doll生活 + 时尚 vlog 博主,在日本/美式文化中切换,具有双语言特色。 10. Therése Lindgren瑞典生活 / 美妆博主, 用英语或双语 vlog 讲分享生活感悟与经验。 youtube链接在评论区
技术流学英语,一年英语自由 成年人学英语的唯一正确方法,是母语学习法 英语是技能(≈🏊‍♀️),不是学科(≈积累知识点) 零基础怎么学?哑巴英语怎么破? 中阶到高阶怎么跨越? 5分钟讲透路径和方法 认知科学:海量输入,适量输出 顺序:看、听、说、读、写 步骤(哑巴英语需要从第1步回炉): 1. 看视频:视听入手,音画同步 用不带字幕的动画片/视频,绕过文字和翻译, 利用音画同步,直接听懂单词的具象化意义; 进阶梯度:300词汇-500-1000-4000 1个月: 500-800词; 2个月: 2000词 2. 将听力词汇转化为阅读词汇 跟读视频台词,将听力词汇量转化为阅读词汇量 上述两步交替进行 3. 口语输出 从上述视听材料中,选自己喜欢的, 反复模仿朗读,3个月建立口语表达能力 4. 泛读+泛听 以上述4000词汇量为基础, 大量泛读:由易到难,乐趣优先 大量泛听:这时转podcast,利用碎片时间 播客1小时=1.2万词;30天=36万词 从中积累词汇量,支持难度更高的泛读泛听 在4-6个月的时间内提升到8000词汇量 5. 语法分析 在前述阅读量和词汇量的大样本基础上, 学习语法事半功倍 极简语法:2-4周 6. 精读 按泛读量10%就行,结合语法分析, 学习英语思维与表达,开阔视野 2个月精读(Paul Graham博客/外刊文章) 出海或移民,需要高质量完成第7-8-9步 7. 极简写作 从50字写起,写到300-500字 前10篇写作最难;对英语水平提升速度最快; 10篇小进阶,30篇大进阶 反哺快速阅读:写作与阅读同构 8. 思维提升 英文是全球科技和商业的第一载体 听优质播客,看伟人传记 思维模型 9. AI定制 利用Gimini/NotebookLM等AI的威力, 定制适合个人或公司的学习素材, 实用才是生产力 欢迎提问,有问必答,助朋友们英语自由 🧵1/N
看到一个语言学习方法,一开始觉得是在开玩笑。 一个人说他把同一部剧看了3遍,3个月后听力从0到80%。 关键是,他每次看的方式都不一样: 第1个月:英文音频+中文字幕 第2个月:中文音频+英文字幕 第3个月:英文音频+英文字幕 我第一反应是:这不是倒退吗?第二个月还要切回中文音频? 但仔细看完他的解释,我沉默了。 因为这个方法,解决了一个所有人都遇到但没人说破的问题: 你上来就看英文原声,根本坚持不下去。 想想你第一次关掉字幕看美剧的场景: 前5分钟还能咬牙坚持。 10分钟后开始走神。 15分钟后默默把中文字幕打开,告诉自己"下次再试"。 第二天发誓重来。 第三天就放弃了。 不是你不行。 是你一开始就选了地狱难度。 但这个人找到了一个"梯子"—— 一个让普通人真的能爬上去的梯子。 这个方法来自How to Geek(一个科技博客)上的真实案例。 一个意大利语学习者分享了他的经历,评论区几百人说有效。 我把它用在英语上,发现真的管用。 拆开看他怎么做的。 第1个月:先承认你听不懂 他选的是一部看过很多遍的剧。 我把这个逻辑用在英语上:《老友记》。 不是因为经典,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看过好几遍。 每个笑点在哪、每句台词什么意思,闭着眼睛都知道。 然后只改一个设置: 音频换成英文,字幕留着中文。 对,第一个月就是英文音频+中文字幕。 听起来很蠢对吗?这不就是正常看剧吗? 但其实你的耳朵在偷偷学习。 Ross说"We were on a break"时,你看着中文"我们当时分手了",耳朵听到的是英文发音。 下次再听到这个词,你会条件反射想起这个场景。 不是背单词,是大脑在自动建立连接。 那个意大利语学习者说: 第一周基本听不懂,就是一串音节。 第二周能听出some、really、actually这些词。 第三周,有些句子能听懂大概意思了。 第四周,能预判台词——听到前半句,知道后半句要说什么。 一个月后: 从"完全听不懂"到"能听懂一半"。 更关键的是——他不再害怕这门语言了。 这个心理突破,比学100个单词重要。 第2个月:反着来(最反常识的一步) 第二个月,他做了让所有人质疑的操作。 把设置反过来: 音频:中文 字幕:英文 评论区炸了:"这不是倒退吗?好不容易适应英文音频,又切回中文?" 但他说,这是整个方法里最关键的一步。 因为听得懂中文,你可以100%理解剧情,所有注意力用来看英文字幕。 听到"分手",眼睛盯着"break"。 大脑再建立一次连接。 而且因为听得懂音频,你不会因为看不懂字幕而卡住。可以安心扫字幕。 他说这一个月自己就像扫描机,疯狂扫英文字幕。 一开始看得很慢,要暂停。 两周后,能跟上正常语速了。 一个月后,认识了大概800个高频词。 不是背出来的,是看剧"认识"的。 Lingopie(语言学习平台)的博客后来也提到这个方法: "母语音频+目标语言字幕,是被99%的人忽略的黄金阶段。" "因为大脑可以专注在文字上,不用分心猜剧情。" 第3个月:摘掉拐杖 第三个月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 音频和字幕都换成英文。 但这时候已经不可怕了。 耳朵习惯了英文节奏(第1个月练的)。 眼睛认识很多词了(第2个月练的)。 关键:还是《老友记》。 因为已经看了2个月,剧情熟到不能再熟。 即使某句没听懂,也知道大概在说什么。 字幕这时候变成了"辅助轮": - 听不清的,看字幕确认 - 不认识的词,暂停3秒看一眼 - 对照音频和文字,搞懂发音规则 一个月后: 能听懂70-80%。 剩下20%听不懂的,主要是俚语和说得特别快的部分。 但日常交流完全够了。 那个意大利语学习者说了一句话: "3个月前,我觉得意大利语是一堵墙。现在,它只是一层窗户纸。" 这句话用在英语上也一样。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? Busuu(语言学习平台)的研究发现: 只要看10集带字幕的剧,听力理解就能有明显提升。 但关键是:字幕要用对。 很多人上来就hard模式: 英文音频+英文字幕,或者直接无字幕。 听不懂→看不懂→放弃。 这个方法聪明在: 第1个月:听不懂没关系,有中文字幕兜底 第2个月:看不懂没关系,有中文音频兜底 第3个月:前两个月打底了,不会崩溃 每个阶段都有"安全网"。 你永远不会陷入"完全听不懂看不懂"的绝望。 而且,用的是《老友记》这种你看过的剧。 不用理解剧情(早就知道了)。 不用记人物关系(闭着眼睛都清楚)。 所有脑力都用来学英语。 照着做的版本 第1-30天: - 选一部你看过2遍以上的美剧 - 音频:英文 / 字幕:中文 - 每天1集,20分钟 - 不暂停,不查词,就是看 第31-60天: - 同一部剧,从头再看 - 音频:中文 / 字幕:英文 - 每天1集 - 看到不认识的词,停3秒,但别查 - 重点是提升阅读速度 第61-90天: - 同一部剧,第三遍 - 音频:英文 / 字幕:英文 - 每天1集 - 完全不懂的可以暂停看一眼 90天后: - 听懂日常对话70-80% - 认识1000+高频词 - 不再害怕英语 选什么剧? 推荐: 《老友记》- 日常对话,语速适中 《摩登家庭》- 家庭场景,实用 《生活大爆炸》- 熟悉了也能看 别选: 《权力的游戏》- 太多古英语 《犯罪心理》- 专业术语太多 《西部世界》- 概念太复杂 核心是:选你看过的,剧情熟到不能再熟的。 为什么要看3遍? 第1遍:耳朵学会听 第2遍:眼睛学会看 第3遍:听和看结合 每一遍的目标不一样。 而且看熟悉的剧,不累。 你本来也要看剧放松,只是换个语言版本而已。 那个意大利语学习者最后说: "语言学习从来不是'听懂'的问题,是'习惯'的问题。" "你听不懂,不是因为单词不认识,是因为耳朵不习惯那个节奏。" "给它3个月时间,让它习惯。" 就这么简单。 现在就去找一部你看过的美剧。 调成英文音频+中文字幕。 点开第一集。 3个月后,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。
ru yang retweeted
偶然发现 Discord 和 YouTube 上庞大的 “Study with me” 社群,一个频道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在线,大家开着视频,静音,各自学习。 这种“虚拟陪伴”带来的专注和动力,形成了一个惊人的市场。人类对连接的需求真是无处不在。
93
275
24
2,037
ru yang retweeted
怎样在6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?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高达3600万播放量。转译:mp.weixin.qq.com/s/6ZZBExl-H… 外语学习5个原则: 1. 关注与你个人息息相关的内容 2. 从第一天起,将语言作为沟通工具使用 3. 先理解,再无意识地习得 4. 语言学习是一种生理训练,而非知识积累 5. 保持最佳心理生理状态
1
92
2
389
ru yang retweeted
流量密码 再发一次
36
193
11
1,337
ru yang retweeted
最快实现全英文交流的方式之一
5
272
4
1,403
ru yang retweeted
有人总结如何自己治疗近视:这是我18年的时候发的微博 这种方法很少有人能够坚持 并且相信的人不多 传播的人很少 哪怕有人在网上发布 热度也一定会被压下来
ru yang retweeted
视听结合,效果更好。 小朋友每天看20多分钟的Peppa Pig,有一集过年后这两个月看了20多遍,前两周突然睡觉前把这集背诵下来了,有点惊讶。 视频每天限制时间,音频可以不限制时间听。 看过视频后头脑中有了画面,听对应的音频也知道在说什么,效果更好。
儿童英语启蒙:大道至简,越复杂越低效 母语视听输入法:动画片和视频输入进阶 无数家长被孩子学英语折腾到怀疑人生 分级阅读、桥梁书、章节书、RAZ、牛津书虫... 各种视频音频原版教材资源占满了硬盘网盘 学音标、自然拼读、测蓝思值...然并卵... 家长只恨自己不能亲自下场学英语教英语 繁杂-->迷茫-->心急-->屯课... 启蒙和进阶只要抓主线:海量输入+影子跟读 👇